玻璃钢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玻璃钢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中国制鞋行业发展分析报告-【资讯】

发布时间:2021-07-16 05:40:46 阅读: 来源:玻璃钢厂家

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这个行业的产能总是向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迁移。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制鞋业的重心从意大利、西班牙转移到日本、台湾、韩国,再转移到中国大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鞋中心,鞋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鞋业有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如何在产业迁移之后仍然保持自身的某些优势?在这方面,意大利做的最好,它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以及品牌建立。如今,在制鞋的数量上虽然意大利已经不占优势,但意大利的制鞋技术和意大利的鞋品牌仍然是最高档鞋的代名词;韩国的例子恰恰相反,在上个世纪80年代,韩国也是世界制鞋中心之一,但是一直满足于OEM加工。等到产业优势丧失时,韩国还没有创立任何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目前,韩国在世界制鞋行业中已经毫无分量。居安思危,如何在中国的产业优势丧失之前树立几个国际化的品牌,是历史赋予HQT等中国鞋业领袖品牌的重任。

一、全球视野下的制鞋行业回顾

1、全球产销概况

目前世界上每年大约消费120亿双鞋,平均每人每年消耗2双鞋。2002年中国鞋总产量达62亿双,占了当年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出口总产量达35亿双,中国鞋类出口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全世界平均每两人就有一人穿中国鞋。

虽然目前世界平均每人消费两双鞋,但因为贫富的差异,鞋的消费数量相差也很大。尽管欧洲、美国等地区的人口在世界所占比例不高,但是购买力却对鞋类消费发挥关键性作用。在人口超过10亿的印度,每年每人的鞋耗量仅为0.7双,但在人口3亿的美国,每年每人的鞋耗量却是6双。

2、产业迁移:制鞋行业的主旋律

世界制鞋中心的转移实际有规律的,早期制鞋中心在意大利、西班牙;80年代转移到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的日本、台湾、韩国等地;90年代又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广东、温州等地。从1996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鞋类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鞋工业因鞋类生产占用劳动力多、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利润逐渐减少等原因,难以在国内生存下去,转而向海外开拓新的生产加工基地。他们要选择人工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和地区建立鞋的生产基地。由于这种原因,世界鞋业的重心从欧洲和北美转向远东。由于这种产业转移,使得中国制鞋工业发展迅速,中国大陆成为世界鞋业转移的集中地。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亚洲从单纯的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经济,其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在过去,如果鞋的质量是一个困扰亚洲鞋业的难题,现在,即使是最挑剔的顾客所要求的国际质量标准亚洲也能做到。

亚洲地区所生产的鞋产量占世界些产量的70%,每年约80亿双,权威人士预测,这一份额还有可能进一步增长。

目前全球鞋业的出口,仅中国大陆及越南两地维持正向成长。其它地区都是衰退的局面,其中从中国大陆出口的鞋产品数量,约占全球总出口量的53%,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鞋的“制造基地”。

二、中国制鞋行业分析

1、中国鞋业发展概况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制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1985年中国共生产16亿双,到1995年达到57亿双。1985年至1995年这10年间中国制鞋工业出现了“三级跳”式的快速发展,即:1985年至1989年是助跑阶段,1990年年产量增至26.8双,为第一级跳;1994年年产量增至38.9亿双,为第二级跳;1995年产量达到57.3亿双,完成了第三级跳。1997年产量进一步增至62.9亿双,平均一年可为全世界每人生产一双鞋。中国制鞋工业的跳跃式发展,带动了中国鞋类出口的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1994年至1998年,中国鞋类出口分别为57亿美元、62.8亿美元、71亿美元、85亿美元和84亿美元。

2、中国鞋业现状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皮鞋业平均每年23%的增长率,大大高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近年来,中国每年生产各种鞋60亿双,占世界制鞋总量60%,是世界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中国又是世界第二大鞋类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仅次于美国。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出口国,鞋类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以上。目前中国的制鞋产业中大约有20000家中国皮革企业和160万国内从业人员。国内鞋类总量的85%为中低档品,而大多数中高档鞋品均从国外进口。

中国鞋类市场可细分为四大部分:皮鞋、胶鞋、布鞋及塑料鞋。除各细分市场对鞋的款式和用料日趋转变外,各类鞋的消费结构也有变化。皮鞋的销售比重由早期9%已上升至目前的35%。消费群也由原来的城市扩展至农村地区,产品也开始由低级次向中高级次发展。

据调查,消费者普遍接受每双100-300元人民币的皮鞋,其中,在大陆沿海城市,200元左右人民币的大陆本土皮鞋则最受欢迎。生活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东南沿海城市的人群对鞋类产品的购买力最强。进口皮鞋虽然在用料、做工方面比本土产品优胜,但由于价格昂贵、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因此本土皮鞋仍是中国市场主导。站在世界鞋类市场,中国生产鞋类以中低档为主。皮鞋年产量约24亿双,占全球皮鞋总产量的40%,中低档次皮鞋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5%。

3、四大产业集群

目前的中国鞋业已经呈现产业集群式发展状态。总的来说,有四大产业集群。一是以广州、东菀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是生产中低档鞋;三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四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

三、制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全球制鞋产业有继续向低成本国家迁移的趋势

制鞋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20多年,在发展中国家低工资的比较优势下,全球皮具产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因此成为全球制鞋类最大的生产国。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开始逐渐上升。进入2004年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屡屡出现“民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劳动力的心理薪酬预期已经开始上升。但是用人单位由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并不愿意大幅度提高薪酬水平。于是出现了在即定的工资水平下,工人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工作的现象。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得到发展,那么中国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制鞋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受到限制,制鞋行业的产能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向印度、巴基斯坦、泰国、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2、国内制鞋行业“东鞋西移”蔚然成风

目前皮鞋行业出现了生产能力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国内皮鞋行业的生产布局将在近几年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制鞋业从发达国家大量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经过20年的发展,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制鞋业已相当发达,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部分企业开始把生产车间向西部地区转移,以期利用西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二次创业。“东鞋西移”并不意味着东部不再生产和销售皮鞋,主要是中低档皮鞋生产能力的西移,东部地区今后将成为中高档皮鞋的加工基地和销售中心,而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会成为中低档皮鞋的生产基地。

造成“东鞋西移”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西部市场。西部地区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牛羊猪等生皮资源,长期以来这些生皮被长途运输到东部沿海地区加工成皮革,然后再输送给东部的皮鞋生产企业。这种“皮在西、鞋在东”的状况不符合市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对于制鞋企业来说,增加了生产成本。“东鞋西移”则可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东鞋西移”有利于企业开拓西部市场。

但是中国“东鞋西移”的产业迁移也不是一下子能够完成的。受限于配套企业以及西部的投资环境、西部人的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东鞋西移”的产业迁移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被传染了灰指甲怎么治愈

9个月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荆防合剂口服液的功效

补肾养生食物

心力衰竭下肢水肿的饮食